健康生活

Health Life

2019-06-26

钙悄悄流失?

据相关统计,约50%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骨质疏松症。补钙是糖尿病患者日常都需注意的事情。通常,我们建议在日常的饮食中,可以增加豆制品与乳制品的摄入,适当地吃其他一些含钙高的食物。切忌盲目购买补钙保健品。科学补钙怎么做呢?首先,是合理的饮食习惯。牛奶是含钙最丰富且吸收率又非常高的首选补钙食物。从最常见的蔬菜和豆类食品中摄取钙质也是不错的选择,蔬菜建议摄取深绿色为主,例如:小白菜、芥蓝、、油菜、苋菜等。豆类食材则以小方豆干和豆浆含钙量最佳。但在吃富含钙食物的同时,还要避免饮用过量的茶、咖啡、烟、酒等刺激性的物质,并减少食盐和油腻食品的摄入。其次,晒太阳补钙是不少人都非常喜欢的补钙方式,也是非常靠谱的一种促进钙质吸收的方法。适当的接受阳光照射,不仅能够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,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。阳光最好的维生素D“活化剂”,而维生素D能直接帮助钙质吸收,因此晒太阳补钙是有科学依据的。一般来说,早晨6点至10点这段时间最适合晒太阳,此时阳光中的红外线强,紫外线偏弱。另外,下午4点至5点也是晒太阳的最好时间,可以促进肠道对钙、磷的吸收,增强体质,促进骨骼正常钙化。但是因为四季白昼长短不断变化,所以不同季节适合晒太阳的时间也有所不同。春、秋季节一般在10点—11点,夏季一般在9点-10点,冬季一般在中午11—12点左右。 补钙也有大讲究,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在通过饮食补钙的同时,也需要注意高钙食品摄入的量,因为很多高钙食品同时也含有较高的脂肪类物质,所以在补钙的同时,还要注意血糖的含量。晒太阳补钙也是不错的方式,但也需注意,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一定伤害,因此晒太阳最好避开正午。

more

2019-07-03

糖友要留意并发症“信号灯”

有句话叫“糖尿病不可怕,可怕的是并发症”。如果患者血糖长期不达标,持续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全身神经血管受损,从而导致肾病、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足、神经病变、心血管病变等。各种并发症才是导致“糖友”们生活质量不佳甚至死亡的最主要的原因。一旦出现并发症,医疗费用也会大大增加,有数据统计,有并发症的患者的医疗支出是没有并发症的糖友的四倍。因此,对于糖尿病人来说,预防并发症非常重要。糖友要留意并发症“信号灯”糖尿病患者们应注意身体给出的“信号灯”,一旦亮起这些“红灯”,要及时咨询医生。1、腰酸;脚肿或全身水肿,尤其是双下肢;尿液呈泡沫状,这三者提示肾脏损害。2、看东西模糊或视力减退;眼前出现黑影;视野缩小,这些提醒视网膜可能出现了病变。3、夜间腿疼;腿部总感觉凉凉的;手麻、痛,这些都是显示周围血管神经或下肢血管病变的信号。4、食欲不振、腹胀、便秘,可能是自主神经发生了病变。做好这些事,控好血糖,远离并发症严格控制血糖,使其达标是减少和控制慢性并发症发生或发展的根本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,他们需要控制的血糖应该达到这三个目标:空腹血糖在3.9-7.2MMOL/L之间;非空腹血糖则要小于等于10MMOL/L;糖化血红蛋白要小于7%。如何控制血糖呢?还是从以下这几方面入手:1、在新诊2型糖尿病时,如果血糖较高,早期应用胰岛素进行治疗可以保护β细胞的残存功能;2、糖尿病发展到中晚期,口服药物治疗无法达标者也应改用胰岛素治疗;3、注意监测血糖情况;4、改变生活方式,注意饮食和作息,控制体重,保证睡眠。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更加接近生理性的治疗模式。可以采用不同作用类别的胰岛素,既补充基础胰岛素又补充餐时胰岛素,从而达到更有效的控制全天血糖的目的。目前临床最佳的强化治疗手段是胰岛素泵,与普通胰岛素治疗相比,胰岛素泵治疗具有更好的血糖控制作用,调节血糖更加灵活。胰岛素泵在临床治疗的价值1、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趋于正常化。2、降低心血管的严重并发症风险。3、延缓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。4、减少严重低血糖发生的风险。

more

2019-07-21

糖友饮食原则,吃好喝好降血糖

饮食是管理糖尿病的重中之重,很多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不知道如何管理饮食导致血糖不稳定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吃: 1.饮食相对稳定,动态调整糖尿病饮食原则包括:控制总摄入热量;制定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质的比例;合理的分配每一餐;相对稳定、动态调整。糖尿病饮食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总热量,在总量一定的前提下,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,做到主食粗细搭配,副食荤素搭配。 2、三餐定时、定量糖尿病患者应尽量保持血糖的平稳,避免较大波动,尤其是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患者,降糖不可急功近利。为了降糖而盲目节食或某一顿饭不吃都是不可取的,不规律的饮食不利于医生调整药物的剂量,还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。所以饮食应定时、定量,合理加餐。进餐时间方面建议早餐在6:30~8:30,午餐11:30~13:30,晚餐18:00~20:00,在此基础上最好能将正餐中的部分主食作为加餐,在两餐之间食用,可以更好的缓解正餐后的血糖压力。 3、科学吃水果糖尿病病人应选择性吃低升糖指数的水果,同时注意吃水果的时机(两餐血糖之间血糖最低时)、量,切莫相信某些水果能降糖、有神奇功效的传言。需强调的是:吃水果有“三忌三宜”:“三忌”:一忌主食不减少,额外吃水果;二忌水果一次吃太多;三忌以果汁、果干代替新鲜水果。“三宜”:新鲜水果宜多样化、搭配吃;水果宜在两餐之间作加餐;宜在吃水果后监测血糖。 4、适当“浪费”也无妨每餐剩余的食物本该放在冰箱或扔掉,很多人因为舍不得而吃掉,导致总摄入量增加,血糖升高。因此,建议剩饭、剩菜要合理处置,不要因小失大,造成更大的医疗、金钱、时间的浪费。建议每餐菜量要适可而止、合理安排,以免食物浪费。

more

2019-07-29

喝汤误区你踩着了吗?糖友也需知晓这些讲究

饮食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确非常重要,这就造成了很多糖尿病患者对任何饮食方式都有点儿“疑神疑鬼”。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汤?糖尿病患者适合喝什么汤呢?怎么喝呢?这都是有技巧的。很多中老年人都习惯吃饭时喝汤,可关于到底什么时候喝,很多人有不同的观点。有人觉得饭前喝汤可以开胃,有人觉得饭后喝汤可以帮助消化,也有人觉得无所谓想什么时候喝都行。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:到底是饭前喝汤,还是饭后喝汤?关于喝汤的4个误区,你应该了解一下。一、到底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?其实不管饭前、饭中还是饭后都是可以喝汤的,只是具体要因人而异。想要减肥的人可以在饭前喝汤,胃里提前先有些水分,食物到了胃里会膨胀,饱胀的感觉更不容易让人吃过量。在吃饭过程中喝汤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食道炎、胃炎等疾病的发生。而对于胃下垂和胃动力不足的人来说,不管饭前饭后更要少喝。二、喝骨头汤能补钙?并不是。总是听长辈说,缺钙就喝骨头汤。但事实上,骨头中的钙质很难溶于水,即便熬煮再长时间,其溶入的钙质也是极其微量的。哪怕加入醋,用高压锅炖煮数小时,汤中所含的钙也远远不及一杯牛奶。所以,要想补钙还是吃些奶制品、坚果、海产品来得实在。三、吃肉不如喝汤?很多人坚信,肉汤煮了那么久,营养全都在汤里了,吃肉还不如喝汤。其实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。事实是,哪怕经过数小时的熬煮,肉类中能溶到水中的蛋白质也较少,大部分蛋白质还是在肉类中。喝汤是吸收不到什么营养的,要想补充蛋白质还是得吃肉。四、汤越浓白越有营养?也不是。有很多人误以为,肉汤煮得越浓白就越有营养,事实上,这类汤汁之所以呈现为乳白色,是因为食材中的脂肪经久煮后乳化了,相当于把脂肪都煮出来了。这类汤除了脂肪含量较高以外,没有什么特别的营养,并不适合三高人群。需要注意的是,饭店里各式各样的奶白汤,大多是加入奶精和浓汤宝等调料速成的,含有大量的盐和脂肪,糖友们更要敬而远之。

more

2019-08-01

糖友可以开车?这些准备可得提前做好

糖尿病患者是不是可以驾车?由于国内没有规定糖尿病患者不能取得驾驶执照,因此从法律上讲,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开车的。但是西方有些国家却有明确的规定,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取得洲际公路职业驾驶证(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长途车驾驶人),为什么会这么规定呢? 一般来说,糖友驾车存在一定的风险,较正常人更容易发生事故。驾车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,要消耗大量精力、体力,如果不能按时进餐,血糖波动,容易出现头晕、无力、手抖、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。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驾车的,特别是年轻、病史短、血糖平稳、并发症少的患者。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就需要谨慎了。1、血糖尚未控制稳定、有急性并发症;2、下肢有并发症;3、注射较大剂量胰岛素致血糖较大波动;4、病史超过5年的“老病号”;5、有较严重的慢性并发症,如视网膜病变或白内障视力下降、肾功能不全、糖尿病足、脑中风等。对于要上路的糖友,这里有一些建议:● 不要拖延或忘记用餐。● 在长途旅行中要适当休息。● 如果你的血糖已经低于4mmol/l,在你治疗低血糖并且你的血糖得到控制之前,不要开车!● 行车途中保证按时进餐,不要按经验估计路况●在开车前测一次血糖,途中每隔1~2小时下车活动,必要时加餐,长途旅行的时候每两小时检查一次。当你开车时出现低血糖,你应该:● 停车熄火,若车内有第二个能开车的人,自觉地把钥匙给他。● 吃下能快速升糖的碳水化合物,如葡萄糖片、含糖饮料(如可乐、养乐多)● 在你的血糖水平回到你的理想范围后,选择作用时间长的食物(即升糖慢、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,比如牛奶,巧克力,能量棒),等多45min再开车,因为你需要给自己一些时间来重新集中注意力。 如果你低血糖发生频率高,正处于努力对付低血糖的阶段,你应该告诉你的医生并询问你能否开车。一旦你因为低血糖而失去意识,这将十分危险! 长期的血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,这就需要生活规律,定时进餐,定期监测血糖及相关并发症,如视网膜病变、神经病变、心脏血管病变等。 初驾者要先找糖尿病专科医生咨询,评估是否适宜驾车及应注意的事项,长期驾车者则至少每年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估。

more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