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健康生活
Health Life
2025-06-26
糖友如何科学减肥?不吃晚饭行得通?
肥胖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、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危险因素。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,很多人都有减肥的困扰,时下较流行的减肥方法,不吃晚餐,很多人都在尝试中,这对于糖友来说,可行吗?专家的意见,最好不要选择这种方式减肥。如果没吃晚饭,那么人体会面临着16~18个小时的空腹期,进入过度饥饿的状态,身体会分泌升糖激素,如肾上腺素、皮质醇和胰升糖素来应对身体阶段性能量匮乏的状态,所以到头来,饿着饿着,血糖倒可能逐渐升高了。既然这个方法行不通,那应该如何科学减肥?一、限时饮食国外的一项研究发现,限时饮食模式可以调节肥胖群组身体机能,减少机体脂肪量、降低引起糖尿病风险的各种因素。限时饮食模式是把一天的饮食活动限制在日间10小时内。一般建议吃早餐时间不早于9时,晚餐时间不迟于7时,午餐时间控制在13-14时左右。原因在于人体消化机能最佳运作时间是有时限性的,主要集中在一天的中段时间,过早或太晚进餐都会影响肠胃的消化和吸收,令脂肪更容易积聚。二、坚持锻炼运动分为“有氧运动”和“无氧运动”,主要依据体内氧代谢状况而定。“有氧运动”顾名思义就是在有氧状态下进行的运动,是指能增强体内氧气的吸入、运送及利用的耐力性运动,其特点是强度低、有节奏、持续时间较长,它可以增强心肺功能,改善新陈代谢,辅助降低血糖及血脂。适合糖友的有氧运动项目有步行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爬山、健身操、交谊舞、太极拳、游泳、划船等,糖友可根据自身病情及爱好选择。
2025-06-23
警惕!糖尿病这些 “隐藏信号”
除了典型的 “三多一少”(多饮、多尿、多食、体重下降),糖尿病还可能通过这些不常见症状 “偷偷提醒” 你!快来对照自查,早发现早干预。2个易被忽视的糖尿病信号1. 体重异常波动突然变胖或变瘦:短时间内体重增减明显,排除饮食、运动等因素,可能是高血糖导致代谢紊乱。建议:控制热量 / 糖分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,结合规律运动(如快走、力量训练)。2. 疲惫感挥之不去总觉得累,休息也没用:胰岛素异常导致身体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供能。 建议:稳定血糖 + 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,试试散步、听音乐放松。
2025-06-18
糖尿病并发症预警:身体疼痛竟是“健康密码”,早发现早救命!
王阿姨患糖尿病 8 年,最近总感觉双腿像被无数蚂蚁啃噬,尤其是晚上,疼痛加剧到难以入眠。起初她以为是老寒腿发作,直到就医检查才发现,这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在作祟。在糖尿病的世界里,高血糖带来的不仅是代谢紊乱,更是一系列可能潜伏的 “疼痛危机”。当身体发出这些疼痛信号时,或许正是并发症的预警,每一种疼痛背后都藏着不同的 “健康密码”。01腿部疼痛:神经受损的 “早期预警”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过类似经历:一侧大腿突然疼痛,这种疼痛往往被误诊为腰椎疾病。但实际上,这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。这种疼痛通常从足尖开始,像电流般逐渐向上蔓延,患者会明显感到腿部麻木、刺痛,甚至出现 “蚁走感”。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长期高血糖对神经末梢的持续 “攻击”。高血糖就像一把无形的手术刀,慢慢损伤神经纤维,导致患者对触觉、温度觉和痛觉的感知能力大幅下降。举个例子,有的患者洗脚时感觉水温正常,实际水温过高,却因神经受损没有及时察觉,最终造成烫伤。而当患者因腿疼就医时,如果不主动告知医生糖尿病病史,医生很容易将病因归结为常见的腰椎问题,毕竟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,也会引发相似症状。02脚趾疼痛:多重危机的 “危险信号”生活中,脚趾疼痛并不罕见,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,这种疼痛却暗藏玄机。排除外伤因素后,糖尿病引发的脚趾疼痛可能与神经病变、痛风等多种并发症相关。疼痛的表现形式多样,有的像被电击般瞬间刺痛,有的如针刺般持续折磨,还有的仿佛被烈火灼烧。这些疼痛可能毫无征兆地突然发作,也可能因轻微触碰就被 “点燃”。由于糖尿病患者感觉灵敏度下降,病情发展往往较为隐匿。当疼痛变得难以忍受时,并发症可能已发展到晚期。临床上,曾有患者脚趾出现轻微破损却未在意,因神经病变感觉迟钝,未能及时发现感染,最终导致严重的足部溃疡,甚至面临截肢风险。因此,一旦出现四肢麻木,尤其是指尖、脚趾对称性疼痛,或者行走时有踩棉花感、下肢无力等症状,必须立刻提高警惕。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,关键在于 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每一种疼痛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,重视这些信号,就是在为自己的健康争取时间。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提高警惕,科学管理疾病,远离疼痛困扰,拥抱健康生活。
2025-05-26
糖友竟还深陷这五大控糖误区,你中招了吗?
这都2025年了,居然还有好多糖友掉进控糖误区的 “大坑”!今天就来扒一扒最常见的五个误区,快对照看看你有没有中招!误区1:饿肚子就能控好糖?大错特错!别再觉得不吃主食、挨饿就是 “控糖秘籍” 啦!长期不吃主食,血糖短期可能降了,但身体扛不住啊!寿命还会受影响!正确姿势是: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 45%~60%,每餐搭配谷物、蔬菜、肉、豆类,吃得丰富又科学,营养和血糖两手抓!误区2:打胰岛素 = 病入膏肓 + 会上瘾?谣言!许多患者误以为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严重且会成瘾。事实上,2 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可实现病情逆转;1 型糖尿病及部分 2 型糖尿病患者,在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时,及时遵医嘱使用胰岛素,有助于控制血糖、预防并发症。误区3:做家务 = 运动降糖?别糊弄自己!做饭、洗衣服这些家务,强度低、活动单一,根本替代不了运动!每周至少运动 3 次,累计 150 分钟,才能全方位降糖!别再拿做家务当偷懒借口啦!误区4:保健品能代替降糖药?别做梦了!将保健品视为降糖药替代品,擅自停药的做法存在极大风险。保健品仅起辅助作用,如需减药或停药,需在生活方式干预基础上,结合医生指导,逐步实现糖尿病逆转。误区5:单一关注血糖指标?不可取!并发症才不 “只看血糖脸色”!糖尿病并发症受多种因素影响,除血糖外,还需定期监测血脂、血压、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,同时配合合理饮食、规律运动及良好生活习惯,全方位维护身体健康。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